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,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,严重者腹痛剧烈,面色苍白,手足冰冷,甚至昏厥,称为“痛经”,亦称“行经腹痛”。痛经常持续数小时或1~2天,一般经血畅流后,腹痛缓解,也有些是月经后出现疼痛,痛经是妇女常见病之一,关于痛经的自我诊断及处理以下有相关介绍。
有关痛证的记载,首见于《素问.举痛轮》:“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则血少,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”说明了不通则痛的发病机理;隋朝的巢元方在《诸病源侯论》中列有“月水来腹痛侯”,阐明了痛经产生的原因,认为“由劳伤血气,以致体虚,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,损冲任之脉”所致。宋朝陈自明在《妇人良方大全》中逐步认识到痛经的致病因素不仅仅是寒,还有气郁、血结等。到了明朝张景岳,对痛经的病因更为详尽:“经行腹痛,证有虚实。实者,或因寒凝、血滞、气滞、热滞;虚者,有血虚、气虚。”现代中医认为痛经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气滞血瘀、寒湿凝滞、气血虚弱、肝肾亏损。
中医专业者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正确的诊断而进行治疗,但非专业者如何知道自己是哪种类型的痛经呢?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做出判断:
一、判断痛经性质:
(一)、从疼痛的时间辨别虚实:
1月经前、月经期疼痛,一般属于实证、如果是经期疼痛,干净后疼痛即止多见虚实夹杂;
2、月经后疼痛,一般多见于虚证。
(二)、疼痛的部位辨别气血:
1、在小腹正中疼痛,多为血瘀或者血虚;
2、在小腹疼痛两侧疼痛,一般多为气滞;
(三)、从疼痛的性质辨别虚实:
1、疼痛拒按,不敢按压小腹,属于实证;
2、疼痛喜按,用手或顶或者按揉小腹,多属于虚证;
(四)、从胀痛的性质辨别气血:
1、月经期,小腹胀的程度大于疼痛,且伴有乳房胀痛者,多属于气滞;
2、月经期间,小腹疼痛的程度大于胀,或者是没有胀的感觉,多属于血瘀;
(五)、从疼痛的感觉辨别气血:
1、象针刺样疼痛的感觉,多为瘀血;持续抽掣性的疼痛,多为瘀血;
2、小腹绞着似的疼痛,多为寒瘀交阻。
3、阵发性疼痛,多为气滞血瘀。
(六)、从月经血的颜色辩证:
1、经前或者经期小腹疼痛,月经量少,淋漓不畅,血色紫黯有血块,或者有膜样物,排出血块后疼痛缓解,多属于气滞血瘀;
2、经前或者经期小腹冷痛,月经量少,月经血色黯有块。多属于寒邪凝滞;
3、经期或者经后小腹绵绵作痛,月经量少色淡如洗肉汤。多属于气血虚弱;
4、经后小腹隐隐作痛,或者兼见头晕腰酸,经期量少,色淡。多见于肝肾亏损。
饮食疗法能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。
二、痛经的对症处理:
属于实证的痛经一般疼痛剧烈,甚至出现疼痛性晕厥。这时候应以止痛为主要原则。慢性的,可以选择简便的中成药。
1、及时就医。
2、如果没有条件及时就医,可以先温服红糖水一杯。并按摩小腹、足三里穴位;
3、粗盐炒热,用毛巾等包好热敷小腹。(注意别灼伤皮肤)
4、、月月舒颗粒、田七痛经胶囊等任选一种口服,也可以口服去痛片、芬必得等西药;
5、月经期小腹疼痛伴有乳房胀痛的,可以加逍遥丸;
6、属于气血虚弱证的痛经,可以选用阿归养血膏。等月经干净后,再服用乌鸡白凤丸、驴胶补血颗粒等;
7、属于肝肾亏虚的痛经,可以选用阿归养血膏。等月经干净后,再服用乌鸡白凤丸、六味地黄丸、龟鹿补肾丸等(根据肾阴虚、肾阳虚辩证结果用药);
三、日常保健:
1、在月经来潮前3~5天内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主。
2、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,不宜吃的过饱,尤其应避免进食生冷食品,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宫、输卵管收缩。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。
3、保持乐观情绪,遇事不遂也不发怒,不生气;
4、尽量避免晚上洗头;
5、月经来潮时,尽量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、生葱、生蒜、胡椒、烈性酒等。此期间病人可适当吃些有酸、甜味的食品,酸甜味食品有缓解疼痛作用。
6、根据辩证的结果,日常膳食中适当增加具有活血、驱寒、补血、益气、补肝肾的食物。
痛经的自我处理,仅仅为权宜之策,疼痛缓解后,须及时到医疗机构找医生诊治。至于寒热虚实的辩证方法,也仅仅是粗浅部分。不少痛经者往往一病多因,虚实夹杂,应该及时诊治为宜。